他曾經(jīng)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肅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蔽蚁嘈盼覀兛吹竭^不少關(guān)于家長打壓孩子想象力的新聞,在這個年代下,孩子們早早就成為了愛好班、興趣班的“奴婢”他們早早的就被家長卷在了籠子里,很少有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就成為了父母的機器。正是因為這樣,他們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扼殺在了搖籃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yè)于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于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yè)于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
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chuàng)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歲。
園林公園擺放的歷史名人主題雕塑石雕像
廣場展出的大型人物主題雕塑作品展覽
步行街陳列的愛因斯坦主題雕塑作品
1888年(9歲),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里德曼是指導老師。1889年(10歲),在醫(y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1891年(12歲),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同時開始自學。愛因斯坦開始懷疑歐幾里德的假定。1892年(13歲),開始讀康德的著作。1896年(17歲),獲阿勞中學畢業(yè)證書。10月29日,愛因斯坦遷居蘇黎世并在瑞士理工學院就讀。
1899年10月19日(20歲),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quán)。1900年8月(21歲),愛因斯坦畢業(yè)于蘇黎世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xiàn)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fā)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志》上并入瑞士籍。1901年3月21日(22歲),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1903年(24歲),他與大學同學米列娃·瑪麗克結(jié)婚。他們結(jié)婚前就已經(jīng)有了第一個孩子。1904年(25歲)9月,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zhuǎn)為正式三級技術(shù)員。
1911年(32歲),從瑞士遷居到布拉格。1912年(33歲),提出“光化當量”定律。1913年(34歲),重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并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14年(35歲)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8月,即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他雖身居戰(zhàn)爭的發(fā)源地。生活在戰(zhàn)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zhàn)態(tài)度。
9月,愛因斯坦參與發(fā)起反戰(zhàn)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zhuǎn)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10月,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fā)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辯護,鼓吹德國高于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
旅游地安放的人物讀書情景主題雕像
擺放在大學教導學生的人物雕塑作品展覽
園林公園擺放的歷史名人主題雕塑作品展覽
在“宣言”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shù)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征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zhàn)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1921年(42歲),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研究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fā)展。
1月,訪問布拉格和維也納。同年1月27日在普魯士科學院作《幾何學和經(jīng)驗》的報告。2月,去阿姆斯特丹參加國際工聯(lián)會議。4月5日至5月30日,為了給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的創(chuàng)建籌集資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訪問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巴納德勛章。在白宮受哈丁總統(tǒng)接見。在訪問芝加哥、波士頓和普林斯頓期間,就相對論進行了4次講學。6月,訪問英國,拜謁了牛頓墓地。
每一個人都像是一本書,每一本書都通往一個可能的世界。因為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書是階梯,幫助人們登上理想的高峰,讓我們一起講述書與人的相遇,共享書香人生!
1、慧眼識才
愛因斯坦罕見少年舊照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催^他的數(shù)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贊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xiàn)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shù)學方面可以說是“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jīng)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于不想表現(xiàn)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輕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xiàn)在卻不能了?!?/p>
商業(yè)街陳列的大型人物主題雕塑定制
廣場展出的名人主題半身銅雕像作品定制
2、熱愛音樂
因斯坦從小就喜歡音樂。他的母親會彈鋼琴,希望愛因斯坦學習小提琴,不僅要培養(yǎng)他對音樂的熱愛,但也能幫助他融入德國文化。根據(jù)指揮家萊昂·博茨泰因,愛因斯坦在五歲已經(jīng)開始學習小提琴,但在那時他并不喜歡小提琴。當他13歲時,他接觸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鳴曲,從此就愛上了莫扎特的音樂。愛因斯坦自述從此他開始“系統(tǒng)性”的練習,并表示“比起責任來,愛好是更好的老師?!?7歲時,他在阿勞地方一個學校督察面前表演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督察說后來說他的演奏“很杰出,并揭示了卓越的洞察力”。
從那時起,音樂在愛因斯坦的生活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他雖然從未想過成為職業(yè)音樂家,但曾和一些專業(yè)人士一起在私人場合為朋友演奏過室內(nèi)樂。他在波恩、蘇黎世和柏林時,室內(nèi)樂是他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同他一起演奏的人包括普朗克。1931年,當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做研究時,曾去洛杉磯拜訪佐爾那家族音樂學院,并和剛剛結(jié)束兩載巡演后退休的佐爾那四重奏一起演奏了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愛因斯坦晚年時,剛成立不久的茱莉亞四重奏去普林斯頓拜訪了他。為了讓愛因斯坦跟得上,樂團成員有意用慢拍演奏。博茨泰因說,愛因斯坦的配合和音準給茱莉亞四重奏對留下了深刻印象。
3、熱愛運動
愛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輝煌的科學家。他從小喜歡運動,一生堅持不懈,直到老年,人們尊重地稱他“老年運動家”。有人認為科學家都是成天坐在試驗室,擺弄機器,計算數(shù)據(jù),生活單調(diào),性格孤僻。其實,不少科學家把生活安排得非常豐富多彩,充滿生氣,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他在學習或工作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抽空參加多種文體活動,尤其喜歡爬山、騎車、賽艇、散步等體育活動。有人形容他工作時的勁頭“簡直像個瘋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一位偉人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愛因斯坦這種充沛的精力,正是來自他的合理休息和經(jīng)常鍛煉的結(jié)果。而我生平喜歡步行,運動給我?guī)砹藷o窮的樂趣。這句話正是愛因斯坦說的。
旅游地陳列的愛因斯坦主題雕塑作品展覽
擺放在大學教導學生的人物雕塑作品
愛因斯坦常常被稱為一個孤獨的人。數(shù)學想象的領(lǐng)域有助于把精神從紛繁的俗物中解脫出來,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哲學可以叫做一種超驗的唯物論,這種哲學達到了形而上學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斷對自我世界的糾纏。對我來說,科學和藝術(shù)都是我們天性的表現(xiàn),它們高出我們的生物學需要之上而具有終極價值。
愛因斯坦死前不要榮譽,死后更不要哀榮。他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所以在把他的遺體送到火葬場火化的時候,隨行的只有他最親近的12個人,而其他人對于火化的時間和地點都不知道。對于這樣的一個人,難道我們不應該尊重他,敬仰他嗎?
CONTACT US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羊平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
hanbodiaosu@sina.com
?2014-{date('Y')} 曲陽縣漢博雕塑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 冀ICP備14003853號
技術(shù)支持:實搜網(wǎng)絡